人民新视窗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会议:加快推进全国权交易市场建设,深化低碳省市试点

人民电器报 2021年01月26日 本报记者


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会议:加快推进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深化低碳省市试点
 
1月21日,生态环境部在京召开2021年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会议,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生态文明思想,认真落实*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经济工作会议、*农村工作会议和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十九届五中全会专题研讨班精神,总结2020年和“十三五”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分析当前生态环境保护面临的形势,谋划“十四五”工作,安排部署2021年重点工作。生态环境部*组*孙金龙出席会议并讲话,生态环境部部长黄润秋出席会议并作工作报告。
 
会议强调,正确认识*和人民事业所处的历史方位和发展阶段,是我们*明确阶段性中心任务、制定路线方针*策的根本依据。必须深刻认识当前生态环境保护工作面临的新形势,当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仍处于压力叠加、负重前行的关键期,保护与发展长期矛盾和短期问题交织,生态环境保护结构性、根源性、趋势性压力总体上尚未根本缓解,污染防治攻坚战还存在思想认识不够深、改善水平不够高、工作成效不够稳、涉及领域不够宽、治理范围不够广等问题。要坚持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对标对表 “十四五”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新进步的目标、2035年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中国建设目标基本实现的远景目标,以及我国2030年前力争实现二氧化碳排放达峰的目标、2060年前努力争取实现碳中和的愿景,在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中,找准生态环境保护的定位,科学谋划“十四五”目标任务和重要举措,推动生态环境持续改善。
 
国家电投助力新能源利用率提升的数字化实践与前景
 
 
为实现“30•60”目标,国家电投集团已率先在清洁能源和数字化转型方面同时发力。目前,在国家电投云边协同工业大数据平台已上线了九十余项数字化、智能化应用。这些应用以服务清洁能源发展为主,通过数字化、智能化技术,保障了能源安全,提升了能源利用效率。
 
未来,能源系统将加快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升级,能源生产、消费各环节更加优化高效。根据中国石油经济技术研究院的预测,智能化技术突破将带动可再生能源发电成本更快降低,大规模储能技术将取得重大突破。从供应量看,2025年前,清洁能源贡献新增发电量的75%;2025~2035年间,贡献率将进一步提升至89.2%;2035~2050年则不仅满足新增用电需求,还将对煤电形成1.1万亿千瓦时的替代。清洁能源发电占比将从2019年的35.2%增至2050年的68.4%,成为电力供应主体。规模化生产将进一步提升竞争力,促进新能源装机规模持续扩大,预计2035年和2050年光、风等非水可再生能源装机将分别达19亿千瓦和35亿千瓦。
 
通过能源工业互联网实现的全面互联、全面感知、全面智能、全面协同的智慧能源系统,是实现以上预测目标的手段。智慧能源系统将助力能源资源合理配置、利用效率大幅提高,实现以电力为中心统一优化配置能源资源,使能源发展方式由消耗型向可持续、可再生和更环保的发展轨道过渡,保证我国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实现。
 
城市碳达峰 这些“功课”需要补
 
 
不少地方认为,2030年前还可以继续大幅提高化石能源使用量,甚至还在高碳的轨道上谋划“十四五”发展,想攀登碳排放“新高峰”后再考虑下降问题。殊不知,难的不是达峰,而是达峰之后如何持续减排。“十四五”新建的高碳项目,排放将延续到2050年前后,还会压缩未来20-30年低碳技术发展空间,给碳中和带来巨大压力。
 
国家层面已明确减排目标,各大部委也忙着贯彻落实相关要求,但到了省市却在竞相做高峰值。比如,部分省级主管部门还停留在信息收集阶段,刚刚要求市、县报送基础数据;有些地区连最基本的温室气体排放清单都没有编制,更别说拿出减排思路。
 
“近期听到有地方说,碳达峰不难。‘十四五’‘十五五’期间再上一批高碳项目,之后不上不就实现了吗?”日前在中国城市二氧化碳排放达峰学术研讨会上,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潘家华抛出问题。
 
看似简单,实则不然。潘家华表示,目前存在一种普遍错觉,认为碳减排峰值越高,留下的发展空间越大,因此部分地区仍在“争空间、摸高峰”,继续大量使用化石能源。“实际上,化石能源利用具有投资锁定效应,比如现在建设的燃煤电厂至少40年后才能退役,燃油车生产线也不是一二十年就能收回成本的。峰值越高,将来越难实现碳中和,地方要做的恰恰是削峰、压峰,尽量缩短峰值平台期。”